“医生,请问我这是冷风湿还是热风湿?”
面对这样的问题总是很难一言两语来解释,因为这是涉及了中医学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概念。在中医学里,风湿病称痹证,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,风、寒、湿、热、燥等邪气为患,痰浊瘀血留滞,引起经脉气血不通、气血不足,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、重着、麻木、肿胀、屈伸不利等,甚则关节变形、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。
风湿病从寒热来分被分为所谓的“冷风湿”和“热风湿”两大类,即寒证和热证,但这种分类并不是基于现代医学的风湿免疫病诊断标准,而是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质特点、体征、大小便、舌脉象来进行中医辨证,确定为寒证或热证,或寒热错杂证。
冷风湿(寒证)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、肿胀、晨僵,每遇天气变化或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症状加重,早晚疼痛明显,患者自觉或他觉四肢怕冷,手脚欠温,甚至出现局部皮肤温度偏低的情况。治疗时,中医常常施以温阳散寒、祛风除湿的方法,常用选用如桂枝、附子、细辛、羌活、独活、麻黄、桂枝等具有辛温升散功效药物,以达到祛风散寒止痛,缓解症状。
热风湿(热证)则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、皮温高、喜凉,可伴有发热、口干口苦、口渴、小便黄、便秘等症状。治疗时,中医通常采用清热解毒、祛风除湿的方法,常用药物如石膏、知母、黄柏、薏苡仁、豨签草、土茯苓、萆薢、秦艽、防己等。饮食上避免食辛温香燥油腻之品。
现代医学中并没有“冷风湿”和“热风湿”的概念。现代医学之风湿性疾病是一类广泛涉及骨骼、关节及其邻近组织的疾病,包括骨、关节炎、滑囊、肌腱、筋膜和神经等。其更注重于风湿病的病因、病理和发病机制,根据其特征和原因,风湿性疾病可以大致分为包括十大类100多种疾病:
弥漫性结缔组织病;
脊柱关节病;
退行性关节病;
代谢和内分泌相关风湿病;
感染相关风湿病;
肿瘤相关性风湿病;
神经血管疾病;
骨与软骨病;
非关节性风湿病;
其他关节症状疾病。
临床常见的风湿性疾病,如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痛风、骨关节炎、干燥综合征、皮肌炎、硬皮病等,其诊断和治疗均源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。
总之,无论是“冷风湿”还是“热风湿”,关键在于指导患者进行详细的现代医学检查,如血液检测、影像学检查等,以便明确诊断,基于现代医学的认识,给予规范合理用药,避免患者踏入误区。再根据患者寒热虚实具体情况,因人、因地、因时辨证分析,进行中医内外兼治。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,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,可以更好地帮助病人缓解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